Hello! We are inBlooom!

我們是inBlooom印花樂美感生活股份有限公司,這裡呈現出我們的原創印花設計,以及我們的創作生活。
inBlooom works in pattern design, hand-printing fabrics, and unique creations. This is the blog to present our artworks and our life. Thanks for visiting :)



Saturday, June 22, 2013

尋常裝飾的不尋常之美──布料創作展:關於布繪本

在這一次的展覽當中,我們挑選了五個台灣常見的庶民物件來做為創作靈感;
壓花玻璃、燒金桶、玫瑰花盤、塑膠水桶,以及塑膠袋。
在這幾個物件上,原本就有或多或少的裝飾圖案點綴著,但都並非講究的、精緻的圖案,相反的,它們大多可說是描繪技巧拙劣、印刷粗糙的產品--然而,正是這種樸拙的質感,才更凸顯出其「庶民」物件的意義。它對比於真正的工藝、對比於高格調的藝術所代表的上流生活型態;這些庶民物件、樸拙的裝飾,反映出的是其真實而與大眾生活緊密連結的關係。
因此我在本次的創作中所擷取的五種裝飾靈感,其實是從五個面向進行對於台灣真實庶民生活的探討。
而「布繪本」便是基於「生活探討」的理念中,應運而生的作品。


為什麼會是「布繪本」?
這要說到一件因緣際會的收藏品;之前曾經在台北一間可愛的古董雜貨店「Yesterday Sandwitch」買到一本布做的英文繪本,內容應該是給三歲以下的小小孩看的;鮮豔的動物圖案、大大的英文單字,因為本身有布料相關製品的收藏嗜好,因此這件商品很快就吸引我的注意。當我認真翻閱時,發現這本紐約出版的繪本,封底的版權頁赫然印著「Printed in Taiwan」的字樣;根據我對這些舊雜貨的粗淺了解,判斷這應該是當年台灣盛行代工時期,在台灣製造、外銷美國的產品;但產品的品相仍是新品,所以應該是從台灣搭著貨輪進入美國出版社倉庫後,就從沒被拿出來販售過;那間出版社後來倒閉了,貨品輾轉流出、被台灣的舊貨商帶回來,最後被我買了下來。
後來再聽一位學教育的朋友解釋,才知道原來「布料」在國外很常被用來製作幼兒教具,因為布料「沒有危險性、可以吸水、可以清洗」,最適合小朋友接觸。
從此我就對「布繪本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,覺得以前的人好厲害,怎麼會想到這麼棒的東西,又有教育意義、又實用、又安全。

因此當為了這次的展覽在構思創作時,正在苦思如何用一個作品把展覽概念串起來、更具體地呈現我們想表達的理念時,「布繪本」的點子就這麼跳了出來。

我想要講五個跟這些庶民物件、跟台灣人的生活有關的故事,把它畫成五個繪本故事;故事要夠有真實感,才能引起共鳴;故事也要有教育意義,才能符合「繪本」創作的初衷。

因此我們的團隊花了很多時間,討論故事內容。

最早構思出來的,是「燒金桶」的故事;提到「燒金紙」,很多人會直覺認為那是「傳統文化、民俗宗教信仰」,但不可否認的是,即使是在台北這樣的現代都市中,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與這種民俗活動並存,並且早已發展出融入現代生活習慣的活動方式。
因此我們決定跳脫刻板印象,一開始就將故事設定在「一個大樓社區裡,到了拜拜的日子,社區居民會集中到大樓中庭燒金紙」的場景,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經驗。
而討論出「燒金桶」的故事後,也幾乎就將這次的繪本創作精神定調在「傳達現代生活經驗、進行現代生活反思」這樣的目的。


因此觀眾會看到--
在「玫瑰花盤」的故事中,從「吃」這件事反映出一個離鄉工作的年輕人,內心某處連自己都已經忽略的細微失落感;
在「塑膠袋」的故事中,同時傳達從小教育小朋友關於「環保」與「照顧動物」的訊息;
在「水桶」的故事中,敘事的觀點比較特別,從一隻狗狗的角度,來看主人如何用牠平常喜歡窩著睡覺的水桶打掃家裡。同樣傳達「善用水資源」、「描述民間節慶活動(過年/大掃除)」的訊息;


最後一個「玻璃花窗」的故事,我想特別說說,因為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;
這原來是兩個故事。
我的一個朋友家裡原來住在眷村的老房子,不過這幾年眷村房子因為老舊陸續拆遷,她家也跟著搬進附近新落成的大樓,離開了老房子。不過這件事本身倒是十分中性而平和的發展,沒有社會新聞中那種都更引起的激烈抗爭事件。
另一個故事是關於我家附近的一棵櫻花樹。我家本身也是社區大樓,附近的建築物也都是如此,但很特別的是在其中一條巷子裡,圍繞在一片大樓中央還有間矮平房,瓦片屋頂、紅磚牆、還有個小庭院,院子裡種了顆櫻花樹,每年四月只要從這間房前經過,就會看到盛開的櫻花。大樓、矮平房、櫻花,從以前就覺得這個場景有種超現實感。
今年還沒到四月時,我從那裡經過,赫然發現那間矮平房已經成廢墟,明顯是有怪手敲過的痕跡,看來似乎是這戶人家決定要改建房子了;但因為還沒到四月,櫻花樹尚未開花的時候不容易看出是死是活,我當時以為樹也死了,覺得有點傷心。
沒想到今年四月再走過那裡,驚喜地發現原來樹還活著!櫻花依舊盛開,只是背景的矮平房確實是被敲毀了...
這兩件事其實原來都只是發生在生活中、關於都市變遷的微小事件,但因為近年不斷看見台灣發生了許多「都市更新」的相關議題,因此想透過這則改編的故事,加入一點感性、但盡量以一種不妄加批判的態度,讓大家自己去咀嚼箇中涵意。

當然除了作品理念外,實際的製作層面也有許多要考量的地方;首先是繪本的設計設定,為了降低製作成本,我們希望所有的故事都只能用「兩色」來描繪;並且扣除封面,要在七頁的架構裡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後續的印刷執行也是我們親手製作;開版、套色...,每一頁都必須同時印許多頁,撿選出品質最好的來組成一本完整的繪本。
並且一開始就決定要同時寫上中英文,因為如果有機會,希望也可以讓外國人來看看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。
最後的成果,我們自己都很喜歡。

沈澱之後再回頭細想,我們所創作的這幾本描繪台灣當代生活的布繪本,對照我所收藏的那本老繪本... 某種意義上,是我們在對台灣曾有的、那段辛勤代工年代的致敬。

相關連結:「尋常裝飾的不尋常之美」展覽資訊